业余无线电(Amateur Radio),也被称作火腿电台(HAM Radio)是一种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其中“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指“经正式批准的、对无线电技术有兴趣的人,其兴趣纯系个人爱好而不涉及谋取利润”。在美国政府正式注册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大约有一百四十万人,在中国目前大约有二十多万人,在全世界总共大约六百万人。他们必须学习相关知识并通过所在国家的资格考试才能领取到业余无线电执照,并同时领取政府指配的业余无线电呼号。业余无线电呼号是一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其操作登记电台的标识,此标识在全世界是唯一不重复的,这也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荣誉所在。业余无线电与商业广播、安全业务无线电或其他专业双向无线电业务存在区别,业余无线电并非这些专业无线电业务的业余形式,也不是有关这些业务的业余爱好,而是一项专门的无线电业务。
持有执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以同朋友、亲人享受双向通道的业余无线电通讯实验与交流,当然,对方也要有执照才行。他们还组成了最大的灾难及紧急情况通讯服务平台。他们不断学习电子和无线电方面的知识,并以获得各种无线电操作竞赛的获奖证书为荣。想要踏入业余无线电的生活,求助于你身边的业余无线电俱乐部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他们可以解答你的问题,并告诉你如何获取证书、开始空中的交谈。
持有证书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被准许使用更强有效的无线电通讯方式,这往往是发生灾难后几乎仅存的可靠通讯手段。这其中的许多方式是单工的、电台对电台的通讯,这就避免了许多其他通讯方式因为需要网络支持带来的许多问题。在业余无线电单工通讯方式中,允许有经验的操作者使用适合较短距通讯的VHF或UHF频率,或者适合在全球范围通讯的HF(短波)频段。HAM还有大功率的信号放大器辅助通讯,它经常被放到山顶或比较高的建筑物上面,可以让使用者同几千英里外的手持式、移动式的小电台进行通讯——不过,你得持有允许使用它的执照才行。
在国际上,业余无线电业务由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IARU)代表和协调,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由各个国家的全国性业余无线电协会组成。
业余无线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现代意义上的业余无线电活动起始于20世纪初。出版于1909年的《美国无线协会第一版年度官方无线蓝皮书》(英语:First Annual Official Wireless Blue Book of the Wirel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包含了一份业余无线电台的列表。这份列表列举了加拿大和美国的无线电报电台,包括89个业余电台。与其他无线电业务一样,业余无线电也与各种业余实验和爱好相关。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科学、工程、工业和社会服务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业余无线电操作员进行的研究建立了新的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并且多次在紧急情况下拯救了生命。业余无线电也在课堂中被用于教授英语、地图阅读技巧、地理知识、数学、科学和计算机技术。
火腿电台:“火腿”一词最早是作为19世纪专业有线电报操作员嘲笑“报务技术较差的操作员”(英语:ham-fisted)的贬义词。无线电技术发明后,有关无线电报的业余无线电实验激增,这一情况使专业无线电操作员对“火腿”电台操作员十分讨厌,因而对他们也使用了“火腿”一词。业余无线电社群随后开始将“火腿”一词视作荣耀的象征。随后在20世纪中叶,“火腿”一词已经没有了原来的贬义。“火腿”一词的“业余或水平低下”的词义(英语:"ham actor")在其他学科仍沿用至今。虽然“火腿”(英语:ham)并非一个缩合词,有时其也被误拼写为全大写的“HAM”。在中文环境中,火腿族为通过业余无线电考试的爱好者,至于香肠族则为中文地区创出的名词,指的是尚未通过业余无线电考试、正在学习的无线电玩家。
作为20世纪的开端,商业得到快速发展。1901年马可尼用大功率和庞大的天线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业余爱好者运用他们的先进设备继续进行改进和实验,1902年六月的波士顿杂志“业余爱好者工作”中刊有介绍其详细构造的文章。从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当时就已发现的技巧直到今天业余爱好者们还在继续运用如那篇文章中所说的平衡馈线。
1904年,当英国人J.A.弗莱明发明了第一个真空二极管“弗莱明真空管”时,一个暗示将来发展的机遇出现了。1906年,L.德福斯特在弗莱明真空管中加了一个栅格网,制成了第一个三极真空管,命名为"Audion"三极管检波器非常有效,但对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说则太昂贵了。直至几年后它才被用于射频发生。同时,矿石接收机和火花发射机使用的频道也有了政策规定。
在1900年早期,业余电台的发射范围最初只局限于院子里,接着发展到整个街区。随着功率的增大和技术的进步,到了1912年设计精良的1000瓦(火花)电台的发射范围几乎达到150千米。那些有较大功率的电台可以工作好几百英里。大功率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干扰,因此建立业余无线电规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虽然在1921年无线电法案实施后爱好者的人数有所下降,但很快美国的业余无线电开始逐步壮大,到1917年,在空中的无线电爱好者已经超过6000人。在1914年,美国无线电联盟诞生了,接着在1915年开始发行QST杂志。1913年美国商业部为爱好者的字母呼号制定规则,但是却没有定义和需要前缀。直到20年代中期和晚期才出现前缀。1913年纽约业余无线电爱好者Edwin H. Armstrong发明了用电子管工作的再生接收机,到了1915年,这项技术的知识已经得到广泛普及。这种新型收信机比那时的晶体检波的灵敏度更高。虽然那时电子管的价格很昂贵,不少爱好者开始用Armstrong的设计进行实验。
1914年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7年,美国卷入其中,所有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被迫停止活动。事实上,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组成了以Hiram Percy Maxim为中坚的培训无线电操作员联合体并在当时有了一定声望,并有约4000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服役,最终为国家服务。“服务”在这里非常重要,它强调业余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公众和国家服务。一战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结束,经过较量,海军控制了全美国的无线电管辖权。随着军人爱好者的转役,他们期望海军废除1917年的关闭业余无线电的命令,但没有成功。海军部长拒绝爱好者重返天空。美国业余无线电的未来再一次扑朔迷离。海军似乎决心继续控制所有无线电服务,甚至在和平时期,业余无线电表面上也不在他们允许的无线电服务的名单上。支持海军的观点甚至要被写入立法中。美国业余无线电联盟和其他反对者奋力反对国会的做法,并呼吁所有的爱好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向他们的议员写信抗议。政治上的压力影响了没有表决的立法,但海军部长仍然拒绝让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重返天空。最后,麻萨诸塞州的议员代表William S. Greene听到呼声,并在议院表决上说情,指示海军结束对爱好者的禁令。最终海军服从了命令,僵局被打破,美国业余无线电在1919年11月重新开始活动。
到了20年代,电子管的价格开始回落,这使利用Armstrong灵敏再生电路设计收信机进入高潮,这个发展导致火花电台的传播范围得到增强,这个技术能检测到原来无法检测的微弱信号。一些高级别的爱好者对Armstrong和法国人Lucien Levy在战争期间发明的超外差式收信机进行实验。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他们的收发信机中使用电子管,产生均衡的连续波信号(CW),CW信号频带窄,几乎只有火花信号的1%,降低了干扰,增加了在同一时间内在空中同时工作的电台的数量。随着业余电台发射范围的增加,DX——远距离通信才成为现实。1921年进行了大西洋彼岸的收信实验,看小功率的业余无线电信号能否穿越大西洋。实验最终证实了电波穿越大西洋的可行性,同时最后也显示出CW等幅报比火花信号更具有优越性。到1923年,欧洲和北美之间的通信仅剩下时间的问题了。经过精心准备和辛勤的劳动,最终于1923年11月27日法国的电台8AB和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爱好者Fred Schnell, 1MO以及John Reinartz, 1XAL在特别授权使用的110米波段上用CW成功地进行了联络。实验一直持续,到1924年后期,英国和新西兰之间的爱好者也成功地进行了通信联络,几乎绕地球一半。在1926年,Brandon Wentworth, 6OI用设在加利福尼亚地斯坦福大学的草坪上的电台几乎和所有大陆的电台进行过联络并得到确认,被尊称为是DX-远距离通信的权威。次年便出现了永盛不衰的ARRL DX-contest 国际远距离通信比赛的前身。
业余无线电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火花电台已成为过去,所有的爱好者都使用电子管的收发信机,语音通信虽然不如等幅报普及,但已经逐渐流行。在早几年,日本教授Hidetsugu Yagi研究偶极天线阵排列进行无线电定向传播。到三十年代,这种设计被运用到短波上,一些爱好者用这种新发明的YAGI天线(即八木-宇田天线)进行实验,他们既用导线又用金属元件,但通常用木制支架支撑。一些技术丰富的爱好者继续在5米和更高的波段上做通信试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DX的兴趣持续高涨,1937年,在大范围地讨论了究竟什么是“Country(国家)”后,ARRL宣布了DXCC计划。但对究竟什么样的实体能荣获DXCC的殊荣的疑问一直持续到63年后的今天。
1939年9月,战争的阴云再次在欧洲上空笼罩。多数欧洲国家的业余电台停止了活动。多数英联邦国家也离开了业余无线电,包括加拿大。美国的爱好者继续活动,虽然DX电台从电波中消失,但西海岸杂志《无线电》仍然宣布他们第一年的DX比赛于1939年举行。四十年代美国的爱好者在空中仍然相当活跃,但远距离通信已成为过去。1940年,美国FCC下令禁止美国的无线电爱好者跟国外的电台通信。美国FCC还规定除“户外日”和“业余无线电突发事件组织”以外,禁止移动电台在56MHz以下工作。1941年12月7日发生美国珍珠港被袭事件,美国突然进入战争状态。虽然那些既有技术又有无线电操作技巧的“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成员在继续训练,但美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还是立即停止了活动。作为参与者,“战争突发事件无线电服务组织”的工作是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严肃的,但缺少作为普通爱好者的随心所欲的快乐。
战争刚开始时,大约有六万美国人拥有业余无线电执照。有近两万五千人在二战中为军队工作。其余两万五千人在重要的战争工业或者作为教师在军事学校工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ARRL在战争中开放商业通信。《QST》杂志继续坚持发行,但由于战争期间纸张定量供应,所以杂志的页数比以前减少。ARRL的出版对军事和民间的培训内容较多,1942年最受欢迎的国防专刊Handbook(无线电手册)出版发行。
1945年初,战争即将结束,纽约的一些爱好者们确信和平即将到来,随着战争的结束,业余无线电的春天即将到来。他们于1945年1月出版了一本新的杂志——《CQ》。同年轴心国在8月17日战败,仅仅四天后,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就在VHF上出现,到1946年夏天,从3.5到30MHz,所有的业余无线电波段全部开放,以前的5到2.5米波段被6到2米波段所代替。短波远距离通信重新活跃起来,DXCC计划重新开始。令对VHF和UHF钟情的爱好者兴奋的是由于军用无线电产品过剩,组件一部业余电台价格大大降低。当然短波爱好者们也大有所获,过剩的发信机、收信机、大功率管、零部件,几乎所有渴望得到的东西都能够从当地的剩余物商业中心友好地获得。剩余的机器也推动了对爱好者们来说,一种新的发信模式RTTY(无线电传)方式。在战争期间,一些爱好者曾经在军队中使用过RTTY,战争结束后,全国的过剩的机器很快消失,并出现在爱好者们的工作室中。
正当爱好者们高兴地重返空中,公众们也欢欣地购买电视机,对爱好者们地一个重大的威胁电视干扰随之而来,可怕的TVI。TVI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但从来没有彻底解决。对家庭电器的干扰以及家庭电器产生的干扰至今仍困绕着我们,但远没有令人沮丧的50年代的TVI那样严重。1947年9月,Mike Villard, W6QYT和一群学生爱好者在斯坦福大学开始SSB的实验。在SSB以前的十年中,波段上出现的是(AM)双边带的调幅话。除了相当少数狂热的AM爱好者,SSB已最终已取而代之。这些AM爱好者非常简单的原因是喜欢操作旧设备以及喜欢AM发信机的那种调制极好的声音。
五十年代初,一项技术革命逐渐发生,人们开始使用被称为晶体管的材料,关于晶体管设备的文章也出现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杂志上。就像20年代使用“火花”设备的爱好者认识电子管那样,现在电子管使用者不得不去学习晶体管知识了。时间转到六十年代,这是业余无线电界令人振奋的时代。得益于技术的发展,这个十年中带来了月面反射通信、奥斯卡通信卫星和调频中继通信技术。1960年7月,第一次在1296MHz上通过月面反射的双向通信在麻萨诸塞州实现、发生在W1BU和充当先锋的W1FZJ之间,以及由W6HB领导的加利福尼亚州的Eimac无线电俱乐部。 仅仅1年多的时间后,业余无线电以OSCAR卫星飞跃进入太空。这是由至今闻名于世的硅谷地区的无线电爱好者智慧的结晶。他们计划发射3颗小卫星,然后将指挥权传给AMSAT-马里兰州基地的业余卫星组织,该组织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业余无线电卫星研究组织。到六十年代第一次出现了业余调频中继,注定改变了2米波可利用的特性。
七十年代最令人难忘的是调频中继的十年。这十年中,业余调频中继在VHF和UHF波段上腾飞然后逐步扩展到2米、1.25米和70厘米波段。业余调频中继的革命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39年中继就被使用在5米波段上,但从本质上说那时尚处于实验状态,而从没有获得广泛流行。到1950年调幅中继开始出现,分散全国。从此中继的想法开始流行。商业上调频中继系统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业余调频中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使用者发现调频网络对无线电运动使用者的价值。1950年,制造商大量生产满足这一设想的设备。随着新系统的流行,频道出现拥塞现象。为了减轻拥塞现象,FCC最后要求商业使用者压缩他们频宽,商业使用者不得不照办,结果到1960年,商业使用者认为的过时,但其实完全有用的设备在市场上大量过剩。这些设备的频率靠近业余频段的6米和2米以及70厘米,很容易就可以DIY成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们能使用的设备。由于增加建立业余调频中继,大量改制后的商业设备、低成本的移动和手提设备需求的增加,同时满足了国内、国外制造商们。业余调频中继进入繁荣的世纪。
随着中继系统贯穿全美,一种新的革命在静静地进行之中。加拿大的实验者们的分组数据交换通信技术(Packet)实验始于1978年。到1979年,Doug Lockhart, VE7APU已经开始向供爱好者们提供套件。套件很快畅销,在七十年代末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出现了淘金热。可惜ASCII码不在FCC允许的规则之内,所以尽管实验继续进行,美国法律上不允许本国爱好者间或和加拿大爱好者间进行这种方式的通信。
1980年3月,FCC最终允许在美国使用ASCII码。这和个人电脑突然增长的现象相符合,并点燃了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和其他数据通信的狂热追求。在华盛顿特区的业余无线电研究和开发公司的成员为核心代表着一伙对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狂热者。他们和AMSAT合作负责第一次ARRL业余无线电计算机网络会议。从西部向外,图桑和亚利桑那州成立了TAPR(图桑业余分组数据交换无线电通信组织)。在TAPR组织进行生产终端节点控制器(TNC),为分组数据交换通信的发展推波助澜。数字通信在短波上也蓬勃发展。1982年,Peter Martinez, G3PLX,结合SITOR协议,将计算机用于短波通信,创造了AMTOR——第一个业余短波数字通信,并提供自动纠错的通信方式。其间,令爱好者们激动的是于1983年爱好者Owen Garriott,W5LFL,作为宇航员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Garriott 携带了一个2米的设备,从空间进行了近300次的联络。从此每次航天飞行中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与其中。
紧接着便出现了因特网,在短短的几年内戏剧性地改变了世界。在九十年代初,就有博学者预言我们将进入通信革命的新纪元。当我们即将离开九十年代之际,博学者们早期的预言得到证实。谁能相信仅仅几年,拨打全美国的电话每分钟就只需要5美分,而拨打英国的电话也只是这个价格的两倍?谁能相信万维网的出现改变了商业中几乎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的模式?所有这些都是对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挑战。电脑和因特网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年轻人,以前从事无线电活动的人从技术上来说也很容易掌握。这些现象导致这样的预言:业余无线电走向末日,取而代之的是电脑特别是因特网。爱好者似乎接受这个事实。今天大多数ARRL的成员使用因特网。DXer使用信息包和网络基础配置网络工作,自动位置报告系统(APRS)利用因特网进行远距离传递。爱好者被电脑空间紧紧地包围,利用网络交换信息和软件,爱好者在Ebay等网络中买卖过剩的设备,讨论新闻组中讨论。令人激动的短波PSK31数字通信方式的实用软件在网络中免费获得,使之推波助澜。远征爱好者在联络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偏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公布LOG(电台日记)。这当然要感谢业余卫星以及PACTOR和COLBER短波数字通讯技术。
电脑也使业余无线电进入通信实验的新天地,例如,将电脑和电台连接在一起,可以做出很多年前无法想象的数字技术的通信实验。TAPR就是一个积极努力的结果,例如,结合新出现的软件无线电技术(SDR),最终将提供一种传播电磁波谱的装置等。很显然那种因特网对业余无线电的“威胁”的说法是有些相反的。相反,电脑和因特网使业余无线电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比以前更加引人入胜。
我国的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开始于1933年前后。当时在上海、杭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一些业余电台,在业余频段内,利用20米、40米波长的短波进行通信。到了抗日战争初期,尤其是抗战胜利以后,业余无线电通信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成立的业余无线电组织是“中华业余无线电社”(简称CRC)。该社成立于1936年4月,总社设在杭州。当时在上海、北平、济南、开封、天津、郑州、广州等大城市,先后成立了分支社。社员共有300多人,其中设有业余电台的有200多人。那时电台按地区分成九个业余通信区,使用的电台呼号冠字为XU。例如,江苏、浙江为第八区。我国老业余家张让之(上海)的电台呼号为XU8ZT;中华业余无线电总社的呼号为XU8A;其它如广州岭南大学业余无线电社的呼号为XU6LN等。在该社成立前后,上海的少数外侨也有类似的业余无线电组织。
在抗战开始的1937年秋,上海和杭州两地的中华业余无线电社成员组成“中华业余无线电社非常时期服务部”,并联名写信给国民党政府要求参加抗日。后来成立的“业余无线电人员战时服务团”,属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领导(那时,郭沫若任三厅厅长)。服务团团员分甲、乙、丙三种。甲种团员经申请核准后,设立业余收发信电台;乙种团员只设收信电台;丙种为一般团员。团员除按世界业余规则的频率、缩语,使用业余频段通信、宣传等,为抗战服务以外,不得作其它活动。战时服务团还曾通过斯沐特莱赠送给新四军二十部收发信机。后来,团部由长沙迁至重庆,总台也随同搬迁。于1940年9月间停止活动,并改组为“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简称CARL。1946年迁到南京,会址设在梅园新村。
1940年5月5日,协会组织了第一届空中年会。在年会活动中,有讨论会务、交流经验、宣读论文等项目,内容丰富多彩,与会者很有兴趣。除召开年会外,协会还组织出版了《无线电世界》等刊物,设立无线电夜校,举办无线电技术展览会和通报竞赛等活动。对当年无线电技术的普及与提高,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八、九月间全国各地业余家又都纷纷架机恢复活动,协会成员也逐年增加。到1947年第八届空中年会时,参加年会的有沈阳、长春、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南昌、福州、太原、西安、汉口、重庆、贵阳、广州、兰州、玉门、昆明等22个空中联络电台的成员,达2000余人。那时,全国已拥有甲、乙、丙三种团体会员5000人以上;设有业余电台的不下400余人。其中会员以上海、天津为最多,成都、重庆、昆明、广州等次之。业余电台的呼号也从XU改为C,业余区划分也有所改变。那时在早晚的业余时间里,无线电业余家们又都戴上耳机,守候在心爱的收发信机旁,抓住每一个远方CQ呼叫信号,用无线电话(PHONE)和电码信号(CW)与之通话,借以交流经验,提高通信技术,改进收发信机的性能。这种乐趣是每一个业余家都深有体会的。
在四十年代,各地除了抗战前的老业余家外,又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业余爱好者。如上海、贵阳、昆明、桂林、宜昌、成都、宁厦等地都有许多积极参加业余通信活动的积极分子。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冯秉铨(XU6LN)、孟昭英(XU5TH)、蔡金涛等同志,都是当年的业余无线电活动的老将。王光美同志也是辅仁大学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家之一。
许许多多当年的无线电业余家,由于他们在无线电方面有所专长,今天已成为我国教育、科研、工交或国防战线上的技术骨干。由于几十年情况的变迁,还有许多当年的业余无线电专家,现在台湾、港澳和海外工作。如旅美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和王安博士,也是当年昆明西南联大的业余无线电社的成员。
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上海地区的一些业余家曾重新组织了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在上海重新登记和发展了会员一千多人。活动内容有举办无线电技术讲座及学术讨论会等。由于当时的环境和建设工作的需要,各自奔赴不同的建设岗位,业余无线电协会的活动,也于1950年3月底暂告停止。
在解放后的三十多年间,业余无线电运动在中国大陆被赋予了浓厚的运动竞技的色彩。快速收发报、无线电测向、航模空模等成为了运动会上的运动项目。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经常举行这些项目的比赛,中国一直是个中强手,有的项目至今还是中国拿金牌的保留节目。特别要提一下的,快速收发报在当时,中国的运动员创造了不少世界纪录。所以可以这么说,业余无线电活动在中国没有被中断过,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线电的运动竞技的色彩将越来越淡,而成为人们的一种业余兴趣爱好。
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国重新恢复业余电台活动后,业余电台活动才得以稳定的发展。十多年来,政府领导对业余电台也比较关注。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工作时,曾为上海少科站业余电台题词:“把上海市青少年业余无线电通信活动开展好”。1992年国家又开放了个人业余电台活动,到现在为止中国的业余电台已经有二十万个以上。期间,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在1992年举行了首届全国业余收听比赛,选手用统一的套件自己装配、调试,并抄收竞赛电台发出的报文。这一次有2000余人参加。1994、95年,协会又举行了全国10米波段FM通信试验。大家也是购买统一的套件制作、调试,并通过无委验机,取得临时的呼号,进行通信试验。这两次全国性的比赛,给中国业余无线电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1997、98年我国沿海地区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又开展一系列的海岛通信活动(IOTA),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英国业余无线电协会(RSGB)IOTA委员会为此授予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1998年度最杰出IOTA DX远征奖,授予了龚万骢BA1DU、杨德豪BA7JA一级IOTA奖章。这是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首次获得的国际性奖章。
业余无线电的一大优势是,在爱好中有很多事情要做。一些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对一个方面感兴趣,而另一些人则对爱好有其他兴趣。事实上,有可能对爱好的这些不同元素感兴趣,这样它就能够成为一种永不失去吸引力的终生兴趣。
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喜欢与全球各个角落的“DX”电台交谈。可以与地球另一端的其他无线电爱好者交谈,或者可能在海洋中间的一个小岛上,或者只是来自城镇另一边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您的扶手椅上完成。即使在当今的高科技世界中,人们也非常着迷于能够与其他无线电机进行通信,除了两个电台之间没有其他设备。
虽然短波频段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最熟悉和钟爱的频段,但在更高频率上有很多活动和兴趣。微波区域有业余无线电频率分配,所有这些分配都为爱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许多VHF和UHF频段为本地通信提供了极好的媒介,许多无线电火腿在他们的汽车上“移动”操作。在许多国家也有一个业余无线电中继器网络,使人们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进行通信。此外空间科学的发展为业余无线电提供了更多有趣的玩法,爱好者可以通过业余卫星载荷极大地扩展他们的交流对象。
业余无线电的一大优点是可以结交的好朋友的数量。一个人不仅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与他们交谈,而且在很多场合见面。当地俱乐部和业余无线电集会和“业余爱好者节”是聚会和交谈的好地方。即使业余无线电朋友在另一个国家,他们见面也不是陌生的。有时,友谊是通过空中建立起来的,无线电火腿彼此聚会在一起,或者在国际火腿无线电会议上相遇。
其他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喜欢将他们的计算机连接到他们的业余无线电设备。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到业余无线电设备。它们可用于执行许多任务,例如预测传播条件或记录已联系的站点。但是,它们可以构成业余无线电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当今可用的许多数据模式。使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和接口,可以通过“业余无线电邮箱”网络发送消息,以便在收件人下次登录时接收。
一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喜欢挑战建造自己的设备。尽管当今的许多业余无线电设备在技术上都非常先进,但在家庭DIY爱好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业余无线电套件可以构建,或者可以从各种开源软硬件的提示中组装电路。当您第一次接触自己建造的设备时,会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无线电爱好者通常喜欢尝试各种形式和新式的天线。由于天线的性能决定了整个电台的性能,因此即使天线性能的微小改进也可以带来巨大的红利,因此天线的话题能够引起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兴趣。
在许多情况下,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无线电传播领域尤其如此的一个领域。大量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空中意味着可以收集与传播相关的各种现象的大量数据,比如对流层和电离层的空间数据。这些数据的提供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都是无价的。除此之外,数据传输等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已被用于开发商业系统,这些系统吸收了从无线电火腿的经验中吸取的许多经验教训。
业余无线电通常用于造福社会。无线电火腿通常在灾难发生后为救援和其他基本服务提供紧急通信支持。即使这种重大灾难没有经常发生,无线电爱好者也会进行培训,并在需要时愉快地提供他们的设备和独特的专业知识。